宣传报道

始于传承 达于育人丨用精湛技术浇灌高原的“光明之花”

 在广袤的西藏地区,藏医院眼科中心早已成为了无数藏民“光明的守护神”,健康的驿站。4月22-24日,一年一度的拉萨光明行如期而至,汕头国际眼科中心援藏光明行志愿者团队在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开展了眼科专题培训班暨手术技能一对一培训。

 早晨9点钟,藏医院眼科中心的门诊挂号处早已排起了长龙,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藏民们渴望来自内地的眼科专家可以让他们与光明重逢。


 手术室內,白内障手术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西藏地区紫外线照射强度大,白内障的患者呈现低龄化,早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与藏医院结缘的那天起,张铭志教授就致力于提升拉萨的白内障防盲治盲技术。此行,她希望将超乳技术传承给更多拉萨年轻的眼科医生。

“你们一定要学习掌握好玻切手术的技巧,避免术后并发症”,手术室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张风教授正在为一名视网膜静脉堵塞的病人开展玻切手术,操作之余仍不忘时刻叮嘱着助手镜下的年轻医生。 

 一场精准、规范的超乳手术在手术台上展开,张铭志教授在操作的同时将手术技巧抽丝剥茧,细致讲解,一旁的藏族医生细心观摩,认真聆听,获益匪浅。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在藏医院已经比较成熟了 ,张铭志教授在手术之余也跟央吉主任及当地藏族医生们共同交流了小切口与超乳的适应性。

 即便是在整个西藏地区条件最好的藏医院,仍然没有能够独立开展玻璃体切割手术的眼科医生。很多患者因为经济负担和交通困难,无法前往内地治疗,最终导致病情恶化丧失视力。但玻切手术技术难度大,围手术周期处理也相对复杂,对术者的经验和技术水平也提出很高的要求。张风教授深感:人才培养才是突破口,只有让藏区的眼科医生能够掌握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才能让常见的眼底疾病治疗不需要走出西藏。 

 “感谢安吉拉,给了我希望。”71岁的路央,是汕头国际眼科中心陈浩宇教授的一名“独眼”病人。路央自幼右眼失明,左眼近几年也仅剩下光感的视力,生活完全无法自理,出门都需要家人搀扶。 

 陈浩宇教授在对路央进行了一番详细的术前检查后,发现其左眼患有严重的玻璃体腔出血,如若不治疗,那意味着路央的人生将在漫漫的黑暗中度过。于是他当即决定对患者施以玻切手术。术后第二天复查,路央的视力就达到了0.15,老人家看得清路,再也不需要家人搀扶,左眼复明的喜悦让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揭开纱布的那一刻,患者双手合一,道一声扎西德勒,他能看得见,这就是我作为医生最幸福的时刻”,当看到术后恢复良好的患者,陈浩宇教授欣慰地说道。 

 这是陈浩宇教授第二次来到拉萨,12台玻切手术行云流水,他精湛、快速的玻切技巧依旧让当地的眼科医生叹为观止,但他知道与藏区庞大的眼底病诊疗需求相比,只有“授人以渔”,让技术扎根才是关键所在。要为藏区培养一名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医生的心愿种子,已在他心中默默埋下。

 27岁的强巴卓嘎是一名外斜视的患者,曾经做过右眼的斜视矫正术,但是由于治疗效果不佳,导致术后复发。因为眼睛的缘故,让许多不相识的人频频对她侧目,也给她爱美的心留下了自卑的伤疤,这次得知有内地来的专家,她便慕名前来求医。 

 上海儿童医院乔彤教授及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张文丽医生在对卓嘎的眼睛进行详细检查后,制订了周密的手术方案。术后,卓嘎的斜视情况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除此之外,汕头国际眼科中心的谢冀晖医生还为当地带来了筋膜囊下浸润麻醉,让这项新技术在拉萨藏医院首次得到运用,筋膜囊下浸润麻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副作用小,谢医生也希望借助此次推广让筋膜囊下浸润麻醉运用到拉萨当地更多的眼部手术中。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张虹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郭文毅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柯敏教授正在争分夺秒地查看门诊病人。张虹教授认真详细地查看着每个病人的检查报告,“八年前查出视野缺损,为什么在后头的报告就没有了”。心细的张虹教授总能一眼就捕捉到检查报告中缺失或者不吻合的地方,并叮嘱当地的医生要再次为病人重新做检查。

 而针对一些特殊病人,教授们还与他们留下了联系方式,以便后续更好地追踪病情,提出治疗意见。专家们在各个诊室之间随机应变,只为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更多的病人得到诊查,认真负责的态度无不感动着前来问诊的每一位藏民。 

 “来,下一个点麻药准备”,激光室内来自中部战区总医院的宋艳萍教授正不间断地完成着一台又一台眼底激光。 

 西藏地区视网膜静脉堵塞、玻璃体积血的患者很多,许多人因为无法得到及时的眼底激光光凝治疗,继发视网膜脱落而丧失视力。此行宋艳萍教授希望能让更多眼底病患者得到有效的激光治疗,忙碌之余她也不忘将一些宝贵的诊疗技巧传授给当地的医生。

 而团队中最年长的张风教授,当结束完玻切手术后,得知门诊还有许多等待着打激光的病人时,不顾身体的劳累以及高反带来的不适,马不停蹄地转移“战场”,仿佛她的眼中没有疲倦,只有满满对病人的牵挂。

 来自汕头国际眼科中心的李瑾瑜医生则担当起视光门诊的“主力军”,不仅带教当地的眼科医生如何科学验光配镜,还将角膜地形图的判断之道传授给他们。

 而汕头国际眼科中心的谢晓玲医生、黄梓敬医生,王泓熹医生更是在结束手术后的第一时间投入到门诊阵营,并抽空将自己平时积累的诊疗技巧与当地的眼科同道共同分享。年轻的他们争分夺秒地忙碌穿梭于手术室和各个诊室,可谓不负重托。

 在拉萨的光明行顺利结束,专家们共完成了玻切手术14台,白内障手术30台,完成门诊210人次,其中眼底门诊高达150人次。当地的藏族眼科医生更是从各位专家身上学习到了不少“真经”,收获颇丰。

 每次光明行,自然也离不开护理团队在手术室的默默付出,她们的专业、规范、高效以及与手术医生之间密切完美的配合,给当地的医生和护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央吉主任也不禁感叹道:“这次手术都是由您们团队的护士配合,他们真的很专业。”

 后勤保障队伍也在幕后无私付出,他们往返于医院各个角落,哪里需要出现在哪里,为门诊和手术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九年授人以渔,九年输血造血,九年默默耕耘,时间从来不言语,但藏医院的今昔变化已替我们回答了很多问题。九年前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和援藏光明行团队在这里埋下了一个技术的种子,如今已然开枝散叶成为枝繁叶茂的大树,他们用技术书写了一份沉甸甸的“援藏”答卷。岁月在流逝,但技术传承仍在继续,光明的火种将跟随着汕头国际眼科中心援藏光明行的步伐,点亮更多双眼睛,温暖更多的心灵。 

 高原上,阳光毫不吝啬,普照万物,藏民们脸上朴实的笑容犹如光芒,照射进每个光明使者的心中,驱散了一切犹豫和杂念,此时,迎握雪域高原上一双朴实的手,有个声音穿透心房,“安吉拉,突及其(医生,谢谢您)。“ 我想,这就是光明使者们前行的力量。